跟着故事游安徽 孝祖的村庄

  我不知道它承载了多少赞誉,如同我不知道它在岁月中历经了多少世代传承。此时,古老的村庄就在我的眼前,看上去虽然有些沧桑、古朴,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皖北大地上一处独特的亮点。一则有关孝贤千年不衰的古老传说,就印刻在它的褶皱里。 作者:姚中华

  村庄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坐落在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它是目前中国村庄中最长的村名。时光穿越千年,古村联系着一个被受世代景仰的人物——孝道始祖闵子骞。

  闵子骞,又称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据史载,闵子父亲闵马夫因不满鲁国“三桓弄权”,举家迁往宋国的附属国萧国,也就是今天的皖北萧县,安家落户,抚育后代。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闵子以孝道著称,此村就是那则流传于后世、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

  闵子遭继母姚氏虐待,寒冬时节,姚氏俩亲子革、蒙穿的都是棉衣,而闵子只能穿芦花做的衣服。这年正月十六日,子骞驾车与同父异母的革、蒙两弟随父去外婆家走亲戚。当天雪花纷飞,寒气刺骨,行至杜村时,闵子骞因禁不住风寒,手指被冻僵,牛绳滑落于地。再加上山路不平,牛车失去驾驭,倾于山坡翻倒于雪地。其父见闵革、闵蒙却未怕冷,身无寒意,以为闵子偷懒,便挥鞭朝他身上打去。这一打,打出他衣服内芦花四溢。闵父纳闷,忙去查看另外两个儿子的衣服,发现衣服里缝的都是丝絮,这才察觉出后妻无德。闵父气愤不已,回家后准备休妻。闵子见此情形,跪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面对知礼孝顺的儿子,闵父只好作罢。后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感动,悔恨莫及,羞愧难当,从此洗心革面,悔而向善,把闵损作亲儿子一样看待,爱护倍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闵子父亲这一鞭子不仅打出一段礼孝贤道的佳话,还让途经的村庄从此声名远扬。为了铭记闵子骞的孝行,人们把此地原为“杜村”,改称为“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孝,是蛰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怀,是一种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大爱。千百年来,它以鲜明的个性构筑起国人生动却又内敛的精神家园。眼前这座平凡朴实的村庄和它蕴藏的故事,就是这种情怀和大爱最好的见证与诠释。岁月纵然流逝,流淌在人们血液中那种世代相传的孝贤基因,却如生命中生生不息的密码,演绎着最原始、最真情的传承。正是这种传承,让这座普通的村庄有了令人敬仰的热度。近年来,古老的村庄成旅游热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争相来此缅怀孝祖的德行,观光、祭拜。

  闵子以“芦衣顺母”而闻名,后追随孔子,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这位秉性谦顺的学生赞赏有加,向人夸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传说闵子跟随孔子求学,因家贫交不起充当学费的束修(干肉),就用曹溪之水为孔子精心酿制了一缸美酒。同学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修相比呢?孔子闻此事,说,闵子不远千里来求学,精神可嘉,虽曹溪一滴,远胜似束修百条。这便是“曹溪一滴”典故的由来。

  孔子曾经到萧国周游、讲学,闵子紧随其后。闵子谨言慎行,孔子十分欣赏,称赞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意思是闵子不轻易说话,一开口就能切中要害。同行的还有儒家八派之首创始人颛孙子张。他因敬仰闵子的孝行,此时也从鲁国迁居萧地居住。如今在离古村不远处的天门山,至今还留有圣人晒书场等古迹,记载着先贤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百善孝为先。孝,历来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它以一种纯真的道德情怀印证人间真情大爱,让人心生敬仰。元代尤溪广平人郭居敬有感历代孝子孝行,将他们的故事进行筛选,编纂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简称《二十四孝》。闵子骞“芦衣顺母”便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三篇,闵子骞也成为二十四孝之一。后来,闵子的故事又陆续被豫剧、曲剧、晋剧、乐亭打鼓、琴书等列入经典曲目,在华夏大地传唱不衰。

  徜徉在古村落,一幅描绘闵子父亲当年鞭打闵子情形的巨大的壁画映入眼帘,画面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参杂了画家爱憎分明的个人情感。不远处有两间瓦房,一间是闵子事迹展览馆,另一间门扉上悬挂着两块牌子,分别写着“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千年古村落保护小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中国孝文化节筹备小组”。瓦房的门窗显得有些破旧,两块牌子却很新,在春日的阳光下很是耀眼。从村民口中得知,每年正月二十四,也就是传说闵子诞生日这天起,村中男女老少和附近四乡八邻的村民,都会自发来到这里,以古老的逢会方式集会三天,庆贺闵子诞辰,缅怀一代圣贤的孝行。

  与古村落紧挨着的是一座古寺庙,名曰千佛禅寺,寺前院落里松柏掩映,香火缭绕。我不知道这座古寺院与古村落是否有某种因缘,也不知道它与孝祖闵子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我忽生感悟,这个古老的村庄所铭记的一代先贤孝道也许就是人们心中无形的佛,也许就是无边的禅。

原创文章,作者:陕西旅游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安徽 村庄

阅读:0

必看

景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