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溪南 体验别样徽州

  西溪南村,又名丰南或丰溪,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乡。该村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山环水绕,景色佳丽。明代中叶,多大商巨贾,且力主“亦商亦儒”。一时四方文人雅士联袂而至。可驻足、可交谊、可吟咏、可游览,真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苏州吴门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号枝山(1460─1526年),捷足先登。他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在他逗留之间,给西溪南题写了《丰溪八景》诗,诗好字也佳,已摹刻上石,流传于后,该碑石现藏全县“碑园”。

  明代,西溪南村中有一私人花园,称“果园”,由有珍花异木,亭如山石,还有大塘小池,相互穿插映衬,景色十分幽美,相传此为祝允明、唐寅二人设置规划,至今虽旧容毁损,但遗迹仍然可寻。

  我来的上午,西溪南眼前的一片绿洲,白鹭依依,野鸭游弋;丰乐河蜿蜒而过,村民们吃着村口的溪水,吃着自家的蔬菜,过着简单闲适的生活。村口枫杨林边,老黄牛在安静的吃草,此行鲜有游客,我们便漫步西溪南,自得其乐。

  听说许多作家、艺术家纷纷到此琢文写生,有些人干脆买下这里的老房子,稍稍修整,便住在这里了。

  西溪南给我的印象就是错落有致,古朴大方,河清水秀,欣欣向荣。

  夏季天气说变就变,不一会蓝天白云的天气变得细雨绵绵起来,这时的村庄依然很美,一点也没有变,河水依然很清、天空依然很广阔空气依然很清新、草地依然那么绿、花儿依然那么美、鱼儿依然是那么的自由 。

  西溪南就像一幅陈年水墨画。这水墨画,是居住在这里的祖祖辈辈描在丰乐河边这个古村的一张绝好的宣纸上。

  千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的物象,依旧纯香。这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和画家,废寝忘食地端坐在不同的视角处描绘写生;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和旅者,不辞劳苦一次又一次慕名来观赏。陈旧其实也是一种美,它窖藏着岁月,蕴藏着文化,珍藏着历史。这种美只能临摹,只能观赏,不能复制。

  桥静卧在一条不宽不窄的溪河上,抑或是在非水势期,溪流是薄薄的,间断的,在溪底石块间泛起白白的水花,几只芦花鸭扑腾着翅膀像在避暑一样尽情地嬉戏。

  站在木板桥上溯流而望,缓缓流淌的溪水像漂浮的白绸帘,从远处铺舞下来,那些树影、鸭子等好像是绸帘子上的印花。

  我知道,这是西溪南最普遍的自然常态,算不得什么别样的景致,可就因为这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常态,所以也往往会让人一次次忽略。

  其实,现在我们缺的就是在常态中去感受好事好物,你看,这水不急不慢地流泻,才是一种从容的思索和安静地诉说……

  走进西溪南,穿着仿古的服饰,与这古村水墨一样的面容,水墨一样的神态相得益彰。就连那不多的话语也是水墨的韵味,简洁明快一如淡淡的线条和清墨,单纯而自然。

  西溪南村中有几片竹林,绿竹林是美丽的,上午,阳光亲切地抚摸着竹林,那一颗颗晶莹透亮的水珠,仿佛是一只只美丽的眼睛。

  夏天的季节,外面的世界都被太阳烤得火热,然而,我在那小竹林里却觉得好似春天一样的凉爽。

  这是一片如壁玉石般的莹绿,这一片巨大的竹林,若要从空中俯视它们,微风吹过,定是摇曳多姿。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高风亮节,高尚不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它有许许多多的优点真是的我们学习。

  喜欢竹,因竹赋予自然的那份悠然与淡雅。再火热的花儿,有了竹的衬托便有了一份宁静,一份清幽,一份儒雅与淡定。

  如果把万物的姹紫嫣红比作太阳的话,那么竹,无疑是那淡淡的月亮,在火热的芬芳里抛洒着缕缕清辉与无垠,让人们浮躁烦乱的内心,掺杂了丝丝清凉的气息与安闲惬意的感觉。真是盈盈绿水绕山峦,青青翠竹养心田呀。

  西溪南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片宁静之地,到了这里,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只有风在动,水在流,心永远安详飘逸在此间。

原创文章,作者:陕西旅游网。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寻求报道,请点这里。

西溪南 徽州

阅读:0

必看

景点

标签